日本鱼怪

Ichthyoxenus japonensis   Richardson
   

  127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雌体(图110A):身体明显的分为头、胸、腹3部分,整个身体近椭圆形,稍背腹扁平,背中部微凹,身体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,头部最密,体前部和尾节次之。身体稍向左或右歪曲,抱卵期尤为突出。虫体呈乳酪色,甲醛保存的标本随保存时间的推移而黄色加深。
头部短小,不分节,呈横椭圆形或近菱形,后半部被第一胸节所掩盖,前部略向腹面弯,由多个单眼组成的1对复眼呈八字形分排于头前部两侧,呈紫蓝色。头部具触肢2对,大颚l对,小颚2对,颚足1对。
胸部粗大,分7节,第一节前缘正中向后凹陷,头部适位于凹内;第三节最宽;自第三节向前向后逐节减小,第七节向后弯成弓形,除第一节外,各节前部两侧上角均具一侧板。在抱卵期间,前五胸节的腹面先形成许多突起,经脱皮后生出蒲扇形的抱卵板5对,前后左右依次交替覆盖,互相紧扣,构成1个包裹完善的孵育腔。
腹部较胸部狭小,呈长舌状,分6节;第一、二腹节的两侧为第七胸节所盖;前五节大小约相等;第六腹节,即为尾节,呈半圆形。
第一触角较短,分8节,前3节稍大,以后各节依次减小,每节均生有数目不等的短小,刚毛(图ll0B)。
第二触角较第一触角为大,分9节;第四、五节较长,向前向后依次递减。各节均生有数目不等的短小刚毛(图ll0C)。
大颚基节前端稍尖,呈亚三角形,端节向内弯成70-90°,顶端的喙状几丁质齿呈黄褐色,咀嚼部膨大,向内下方突出,近似半球形;触须分3节,从第一节向远端逐节减小,第二、三节上各生数刚毛,(图ll0D)。
第一小颚棒状,不分节,顶端有1较大齿和小齿2-3枚,齿呈褐色(图110E)。
第二小颚较粗大,顶端钝圆,具3枚小齿,另在顶端内侧有1亚端节,其上有齿2枚 (图ll0F)。
颚足粗大,由锄片和触须组成,锄片分为2叶,抱卵期分叶特别明显,前叶薄、后叶厚,后叶的前外侧凸出,或成1小叶,触须明显的分为2节,第二节顶端具2-4爪(图ll0G)。
胸足7对,同形,执握状,前3对向前伸,后4对向后伸。每一胸足均由基节、座节、胫节、腕节、掌节和指节组成。第七胸足基节略长大,座节次之,座节向外弯折时可嵌入基节外侧的浅槽内;胫节粗短,宽大于长,内缘膨大;腕节短小,似胫节或近球形;掌节细长,个别顶端内侧有一弓形加厚处;指节较小,为1钩状爪,向内弯折时可嵌入腕节的一条槽内,爪的尖端呈黄褐色(图ll0H)。
腹肢6对,双肢型,前5对基本同形,均为长圆形,外肢大于内肢,为鱼怪的呼吸器官。第一腹肢最长,几乎全部盖没第二至第五对,以后依次减小,尾肢长条形,稍短于尾节或和尾节等长,外肢长于内肢。幼体尾肢两侧生有许多小刚毛,随虫体的成长逐渐减小。
雄体(图110I):身体远较雌体为小,长和宽约为雌体的1/2,虫体歪曲程度较小。
第一、二触角与雌体的差别甚微,颚足狭长,基部宽约为长的l/2,内缘平直,外缘微凹陷,第二节外斜,第三节内斜,二者成70-90°角,顶端具2爪。胸部腹面分节较雌虫更为明显。
胸足7对,与雌体的相似。
腹肢与雌体的差别为:前3对腹肢几乎等长,后2对略小。第二腹肢内肢的内侧分生出一长短不等的细长指,前端完全游离。尾肢略长于尾节或和尾节等长,外肢长于内肢,内肢略宽于外肢或与外肢等宽。
其他各部构造与雌体相似。
雌体:全长13-31毫米,体宽6-18毫米。
雄体:全长7-16.6毫米,体宽3.31-8.4毫米。


生物学

寄主:鲫(Carassius auratus),鲤(Cyprinus carpio),抚仙小鲤(C. micristius fuxianensis),洛氏鱥(Phoxinus zagowskii),圆腹雅罗鱼(Leuciscus idus),南方马口鱼(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bidens),唇?(Hemibarbus labeo),麦穗鱼(Pseudora-sbora barva),宽鳍鱲(Zacco platypus),多鳞白鱼(Anabarilius polylepis),云南鲴(Xenocypris yunnanensis),花鲈鲤(Percocypris pingi regani),阳宗金线鲃(Sinocyclo-cheilus grahami),软鳍金线鲃(S.malacopterus),墨头鱼(Garra prngi pingi),白甲鱼(Varicorhinus simus),多鳞铲颌鱼(V.macrolepis),银色颌须鮈(Gnathopogon argentatus),南方裂腹鱼(Schizothorax molesworthi meridionalis),齐口裂腹鱼(S.prenanti),短须裂腹鱼(s.wangchiachii),中华裂腹鱼(S. sinensis),昆明裂腹鱼(s.grahami),重口裂腹鱼(s.davidi),四川裂腹鱼(s. kozlovi),长须裂腹鱼(S. longi-barbus).嘉陵裸裂尻鱼(Schizopygopsis kialingensis),中臀似鲿(Pseudobagrus medi-anails)。
寄生部位:在围心腔后方的体腔内,包裹在1个寄生囊里,寄生囊有l孔开口于鱼的胸部通向鱼体外,个别的在鱼的腹部肛门前开孔。

国内分布

河北、黑龙江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台湾、山东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等省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:过去的学者将繁殖期颚足处于变异状态的鱼怪误订成新种,以致我国鱼怪多达10种。作者检视了这些种类,未发现它们之间在形态上有显著的差异,甚至寄生在云南腾冲县界头南方裂腹鱼上的一种鱼怪,寄生孔口开在肛门前方,与一般孔口开在胸鳍基部有异。寄生部位的不同,显示小生境的差异,但该种在外部形态上并未显出种的区别,因此我国的鱼怪可能仅1种,权且归并为日本鱼怪。